特点之一:宽阔的国际视野,寻找共性,发展个性
本次论坛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参与演讲分享的国际专家人数多、规格高。从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日前拿到的会议议程显示,来自联合国欧经会、世界银行、英国、法国、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多位曾深度参与当地或国际PPP项目组织运作的资深专家,都将赴青岛为听众分享他们的独到感受。
为此,韩志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,PPP起源于英国,盛行于欧洲,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实践。这些国家虽然经济体制都是资本主义,但它们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文化、社会管理体系都有着显著差异。PPP在各国的发展都结合了当地的国情。用英国基础设施管理局PPP专家的话来讲,每一个国家的PPP模式都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量身定做的,都是独一无二的,不存在所谓国际上统一的、标准的模式,一定要因地制宜、与时俱进。但是PPP的概念是“舶来品”,我们在学习借鉴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时,会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收获。在此基础上,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路,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中国自己的方式。
韩志峰表示,PPP涉及面很广,很多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也很难做到足够了解,因此需要广泛借助智库,即法律、咨询、金融等专业人士的意见。如果只是片面地听取熟悉某一国模式的专家意见,就会在政策的制定时出现以偏概全,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。而我们举办首届“中国PPP论坛”的初衷,就是希望通过广泛性帮助大家真正了解什么是PPP。有业内人士评论,所谓的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内总有点瞎子摸象的感觉,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,可以推进社会各方加深对PPP这只整头“大象”的认识。
同时兼任联合国PPP专家委员会成员、联合国PPP中心中国首席代表的王天义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:“我们首先要了解PPP的本色,再来强调PPP的中国特色。欧洲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,也是PPP的源产地。多年来,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在PPP方面,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立法、实践,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。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借鉴,包括政企双方的契约意识、合作模式等。在联合国欧经会层面,它认为根据各国的PPP实践可以总结出共性的内容。联合国欧经会正在总结全球最佳PPP实践案例,提炼共识、制定具有广泛通用性的标准,目前准备推出27个大类。当然在这些标准中,会留出相当的创新空间,可以使各国发展各具特色。”
特点之二:关注中小城市的PPP发展
本次论坛的主题为“PPP模式与中国新型城镇化”。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》中指出,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,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,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。
韩志峰表示,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: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这就意味着需要增加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。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,进一步加强城市本身的建设。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短板,如交通拥堵、公共医疗资源短缺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就需要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,这些都与投资建设密不可分。而这又恰恰是非常适合运行PPP模式的领域。PPP正是提供公共产品、公共服务一种很重要的方式,并且又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、鼓励民间投资密切相关,论坛主题便因此而来。
王天义也表示,PPP与新型城镇化有一种“天然的连通性”。“通过PPP模式,政府解决了既缺资金又缺效率的‘两缺’问题,企业获取了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,把政府主导的公平与企业追求的效率有效地结合起来,解决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‘两失’问题。对广大民众来说,能够以合理甚至更低的成本享用更多更好的设施和服务。这就是政府、企业、民众的三赢,合作共赢,也体现了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设计这样的主题,既是响应国家战略,也是PPP本身所关注和能够给力的。”王天义说道。
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,尽管首届“中国PPP论坛”权威专家和领导云集,既有国际范儿十足的海外板块,同样也有接地气,注重中国中小城市PPP发展的讨论。据了解,论坛专门邀请了三四线、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负责人为与会代表分享他们对于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经验和体会。说到这个设计,韩志峰表示,大家普遍认为规模较大、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更容易推行PPP模式,因为政府财力好,社会资本投资风险相应较低。但一些中小城市,如湖北襄阳老河口市,也在近年来的PPP推广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“所以我们也希望进行一些经验分享,说明中小城市也是可以把PPP运作好的,关键在于如何设计。”他说。 事实上,社会资本是理性的,地方政府同样是理性的。而这就导致一个结果——“很穷的地方,市场容量、政府财力都有限,做PPP模式有困难。很富的地方,社会资本想进来,政府积极性又不高。结果往往是不富不穷这种中间档次的地方PPP项目落地可能性更大。中小城市又属于中间档次中偏下的部分,它有一定的条件,但可能困难比较多。如果将这样的示范城市的经验与大家分享,可能会对这些规模相对较小、财力相对较弱的城市推动PPP项目带来借鉴和帮助。”韩志峰说。
王天义则补充认为:“对于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来说,可能在PPP理念方面,例如诚信精神、机制设置、监管方式等方方面面更需要去熟悉和提炼。所以邀请他们来参加,我认为这对中国更好地推进PPP项目能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。如果中小城镇都做好了,那么我想,大中城市也会做得更好。”
特点之三:聚焦顶层设计,促进统一认识
顶层设计的缺失让PPP实操人员备受困扰。作为邀请了多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首届“中国PPP论坛”,对于顶层设计的讨论自不会少。
韩志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:“现在大家对PPP涉及的很多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解都没有达成一致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业界对于特许经营、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的关系至今众说纷纭,在这样基础性认识尚未达到统一的前提下,就大量推行PPP模式,在制度设计、政策衔接等诸多方面都会遇到障碍。将PPP理念真正落到实处,而不是沦为解决眼前短期问题的权宜之计,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接受过程,让PPP模式所倡导的项目运作理念在我国真正落地。设计这样的环节是希望逐步帮助大家理清概念、形成共识,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推进PPP工作,奠定良好的基础。”
“再者,应当对PPP去神秘化。”韩志峰说道,“一些传统资深的投资管理人员曾经说,我们以前BOT项目没有少做,但是到了今天引进PPP概念后,好像突然之间就不会做了。我认为应当对PPP去神秘化和神圣化,所涉及的工程项目,例如道路修建、路面维护不会因为冠以PPP之名,就有何不同。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推动PPP项目,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和认真的项目论证,只是为了政绩把很多不适合搞PPP的项目都拿了出来,认为一‘P’就灵。这实际上也是造成目前PPP项目落地难的一个原因。”
“以中国传统的观念,一讲到政商关系,我们会想到‘官商勾结’,一讲到公私利益,我们会想到‘大公无私’。如今是‘公私合营’、‘政企合作’,从理念的转变来说,对我们国家并不轻松。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企业、私人的角度,都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,自觉树立合作意识、契约精神乃至必要的妥协姿态。”王天义表示。